“一带一路”名片 抗“疫”显担当
——新华社专访中国铁建副总裁王立新

来源:中国铁道建筑报 作者:新华社记者 曾滟淋  时间:2020-05-09 【字体:

记者:王总,欢迎您来到新华视谈。我们都知道,疫情期间,中国铁建发挥了主力军、国家队的作用,不计代价、不讲条件,全力以赴参与到湖北省防疫工作中,从在全球采集抗疫物资,到支援一线,包括组建抗疫志愿者团队,我们知道其中有很多故事,对这些您有哪些感触?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?

王立新:习近平总书记把这次疫情防控称为人民战争、总体战、阻击战。疫情暴发以后,中国铁建在湖北的3家二级单位,包括中铁十一局、铁四院和中铁磁浮。总体上我感觉,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我们这支队伍的表现应该说交上了一份比较合格的答卷。疫情暴发以后,我们组织了13000多人次参与武汉雷神山、火神山医院和“方舱医院”的建设。

记者:中国铁建从接到任务组建团队到开工建设,大约花了多长时间?

王立新:也就是1周左右,完成了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的建设。我们主要做了一些基础性、配套性的工作。我们也是“方舱医院”的主要承建者。武汉的16座“方舱医院”我们参建了10座,90%以上的病床是我们建的。疫情暴发初期,在国内防疫物资短缺的情况下,我们发挥中国铁建项目遍布全世界的优势,快速集结了大批防疫物资,比如当时国内最缺的口罩、防护服、护目镜等等。我们快速组织共援助了125万套口罩、防护服、护目镜等防疫物资。

记者:国之交在于民相亲,民相亲在于心相通。我们知道在国际疫情防控中,中国铁建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使命,为改善一些国家的医疗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疫情期间实施抢工难度比以往更大,挑战都有哪些?

王立新:在海外防疫过程中,我们创造了几个纪录。首先是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政府邀请,用了7天左右的时间,在3月24日完成了1座特多版火神山医院的建设。也是在同一天,我们在安哥拉万博省抢建了1座防疫专用医院。所以在3月24日,同一天,我们在海外移交给当地两所防疫专用医院。4月1日,我们主动向战略合作伙伴阿尔及利亚捐赠了100台呼吸机。当时在中国铁建举行了一个捐赠仪式,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接受了这批物资。这批物资上印着阿尔及利亚谚语——团结协作、方见大道。我们在4月8日凌晨,组建了15人的医疗工作组赴尼日利亚,重点为我们在尼日利亚工作的1600名中方员工和12000名当地员工提供防疫指导。

记者:现在中国铁建国内项目复工率达到多少?

王立新:目前国内项目复工率已经超过了98%。

记者:为助力武汉经济复苏,中国铁建加大力度投入到武汉轨道交通建设中,包括新城综合开发等,这些项目目前进展如何?

王立新:目前,随着武汉疫情逐步结束,中国铁建施工生产已恢复正常,即使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,我们一些关键项目也都做好了随时复工复产的准备。前面提到的参加医院抢建的一些队伍,实际上就是参加武汉地铁、武汉新城开发建设的队伍,他们在完成医院建设任务以后,立即就回到了原来的项目上,现在这些项目都已经恢复正常施工。

记者:我们了解到,您对复工复产工作非常重视,近期多次到项目一线督促指导工作。中国铁建的很多项目受到大家关注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速公路项目目前的建设运营情况怎么样?大家非常关心,有没有受到疫情影响?

王立新:新机场高速公路北线项目在去年就已经通车了,现在它的东西延长线已经复工复产。目前应该按照正常进度,今年东西延长线实现通车目标没有问题。

记者:建筑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,因为它的关联度高、带动性强、辐射影响力非常广,特别是在促进社会就业、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中国铁建如何把复工复产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,把被抑制、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?

王立新: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,涉及的产业链非常多。比如钢材、水泥、原材料、砂石骨料,还包括施工用的机械设备等都是通过建筑业来拉动的。按照我们现在的项目数量,对农民工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。我们有30多万的员工队伍,所带的农民工队伍高峰期达到300万人,日常情况下,也在200万人以上。所以,对拉动就业,对农村人口转移,建筑业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。现在随着企业“走出去”,一些有技能的农民工也都跟随我们走到了海外,走到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等。

记者:今年的就业形势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影响,中国铁建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,有没有做好一些相应的工作?

王立新:受疫情影响,现在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学,今年的毕业生招聘工作是受到了影响。但目前,我们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。比方说参加了“春暖花开 国聘行动”,还有中国铁建自己组织的“铁建雄鹰”线上招聘。到目前为止,我们已经招收了将近2万名大学毕业生。现在随着我们走进校园,还会进一步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力度。

记者:目前,中国铁建年平均使用农民工的数量在200万左右,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。中国铁建有没有出台相应措施,为农民工复工就业包括技能培训提供保障?

王立新:这个是有的,而且不仅是在疫情期间,在农民工使用和培训上,我们是常态化的。刚才说到,我们日常使用的农民工是200万左右,在高峰期甚至超过200万,达到300万左右。对这些农民工,我们一直坚持日常教育培训。比方说这次疫情,我们没有让农民工自行返岗,而是通过统一组织,把他们接回来。疫情期间,对还没有复工的农民工,我们做好就业登记,还有一些指导工作。复工以后,我们对新入职农民工加强培训,经过培训以后,就相当于登记造册一样,即便他将来离开我们的工地,未来在需要的时候,我们有他培训的记录,也方便他重新就业。

记者:国际疫情持续蔓延,全面影响全球经济。随着外部需求骤然下降,中国铁建的海外项目有没有受到影响?采取了怎样一些措施?

王立新:到目前,海外疫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,我们现在防疫防控工作的重点,由国内转向了国外。因为中国铁建也是国际化的一家公司,我们现在海外项目有700多个,涉及的国家大概有120多个,都有我们的驻外机构,我们使用的外籍员工总量已经超过3万人。现在国内疫情好转,海外确实比较严重,尤其当前一些国家采取了断航等措施,使我们的人员面临返岗入境难等问题。包括现在有一些供应链中断,一些需要从国内发往国外的物资设备也受到了一些影响。再加上现在有些国家采取了封城、禁止聚集等措施,应该说对海外项目进展造成了一些影响。但是一些重点工程,比如说莫斯科地铁西南环线、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——卢赛尔体育场的建设,以及我们在非洲的拉伊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,因为这些工程本身在所在国都属于重点工程。

记者:据我们了解,中国铁建是中国较早走向海外的特大型央企。风从东方来,丝路正花开。非常高兴的是,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西南环线项目再传喜讯,再次刷新了中国速度。掘进采用的“波丽娜”“加利娜”号盾构机是由中国铁建自主研发生产的。最有意思的是这两台盾构机的名字,是以俄罗斯家喻户晓的热播剧《爸爸的女儿们》中女儿的名字来命名的,可以说这个项目是中国铁建践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一个典范。您觉得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对中国铁建来说意味着什么?

王立新: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,我想对中国铁建意味着机遇、开放、多元、包容。刚才您提到的莫斯科地铁西南线项目,是2016年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亲自见证下签署的一个重点项目。到目前为止,项目进展非常顺利。正如你讲的,在这个项目上,一共使用了5台盾构机。这5台盾构机全部由中国制造,是中国铁建制造的装备,适合在像莫斯科那样极严寒的地区使用。再加上我们所取的名字波丽娜、加利娜,和热播电视剧《爸爸的女儿们》中女儿的名字一样,这样也一下子拉近了中俄两国人民的感情,以“一带一路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促进了民心相通。

记者:请您具体解读一下,开放意味着什么?

王立新:2013年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后,中国铁建乘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东风,从过去以国内承包为主,发展到现在已经进驻1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。除了您提到的莫斯科地铁,我们还在非洲建设了亚吉铁路,还有刚才讲到的2022年世界杯主体育场卢赛尔体育场,以及我们正在建设的中老铁路。这些都可以说是“一带一路”上具有示范性、标志性的项目。这些项目,中国铁建都是重要参与者。在参加项目建设过程中,我们使用了大量当地雇员,中国铁建现在的外籍员工总数已经超过3万人。在引进外籍员工过程中,我们也和他们互相交流,可以说中国铁建通过这些交流,也使自身更加多元,更加充满活力,国际化程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。“走出去”方面,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过程中,中国铁建也在从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商、运营商、综合服务商转变。通过这些转变,使我们自身的活力、国际化程度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。

记者:今年在海外,还有哪些项目是即将落地或正在实施的?

王立新:今年我们应该说1月、2月海外经营承揽非常不错。仅这两个月我们承揽就超过了300亿元。今年,我们在海外的重大项目有赞比亚铁路改造等。

记者:从劳务输出和单一的施工生产,到全产业链“走出去”,中国铁建可以说真正实现了“走出去、走进去、扎下根”,在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,拓展发展空间。中国铁建在国际上有非常多闪亮的名片,装备制造就是其中之一,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?

王立新:装备制造方面刚才提到了盾构机,我们在2016年就在俄罗斯莫斯科地铁项目建设上使用。这几年包括疫情期间,我们陆续出口了两台盾构机,1台出口到土耳其,1台出口到印度。尤其是出口到印度的这台盾构机直径是12.19米,是目前印度境内直径最大的盾构机,可以说打破了西方一直以来对大直径盾构机的垄断。我想这不仅是我们中国铁建装备出口的大事,更是中国工程装备出口的大事。

记者:中国铁建在加强国际化、属地化进程中,如何将中国的设备、产品、标准、技术带到海外?如何跟海外群体磨合、沟通,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挥作用?

王立新:这是一个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,就是国际化、属地化发展。这些年随着产业链布局的完善,中国铁建也从单一的工程承包商,向投资商、运营商、综合服务商转变。我们的业务也发展到投、建、营一体,既能投资建设,又能运营,还包括后续产业链,比如工程装备,还有中国的技术、中国的标准。现在很多国家的铁路,比如刚才提到的亚吉铁路以及尼日利亚的拉伊铁路都采用中国技术、标准、装备,实现了全产业链“走出去”。